本报杭州8月30日电(记者王春)室外一片芳草绿,室内一抹检察蓝。
8月30日,浙江检察史上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6天前,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乘着东风,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在西子湖畔开门迎客,全国17所高校校长、法学院院长汇聚杭州,共商高水平法治人才培养新举措,开启新时代检校合作新篇章。
会场布置别具匠心,U形状,左手边是检察方阵,右手边是高校方阵,中间横排是11位地市级检察长。
座谈会开始前,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宇走近高校方阵里的法学院校专家,一个不落地握手含笑致意。
“这次检校合作是双方深化合作的一次务实行动,也是司法界和教育界协同推进法治的一次成功实践。”9点,座谈会开始,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第一个发言,他希望检校开展高水平合作要实现有效的需求对接、有效的优势互补、有效的资源合作。
对于即将开启的合作,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信心十足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法治人才培养要打破高校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引进高校。这次合作符合法治人才培养规律,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决策部署。”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分享了该校十多年来派教师赴实务部门挂职的收获:教师们接触到了中国法治的“原生态”,对基层司法实践的运作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发现了法治建设的真问题,掌握了第一手鲜活案例,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更接地气、更有底气。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法学院负责人纷纷交流经验、畅谈感受、描绘愿景、表达决心……
随着乐声奏响,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陈志君代表与17所法学院校一一签下了检校合作协议,13名法学专家将以副检察长等身份在检察机关挂职,挂职时间为期一年。
李立丰是浙江检察引进的法学“外脑”之一,1977年出生的他是吉林大学教授、刑法学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研究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改革。他说,“作为有幸参与这一改革创新的首批高校教师,我们深感重任在肩,同时也如履薄冰,我们有信心当好内脑,有决心演好配角,有恒心讲好故事,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检校合作是为了互惠共赢。衢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叶伟忠说,“我们将在新起点、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检校合作上更进一步,协力打造互利双赢的司法实践平台、破解难题的会商研究平台、素能提升的人才培养平台。”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如林,曾长期负责干部人事工作,熟悉人才培养与地方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他为检校合作设计了行动指南,“检察机关要坚持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及时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推动司法理念更新、办案机制完善;要坚持与推进检察改革有机结合,加强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检察改革等实务课题调研;要坚持与推动队伍建设相结合,带动形成崇尚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氛围”。
“今天的座谈会和签约仪式就是深入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系列重要指示的一个重大举措,具有历史意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高度评价之余又热情寄语,“希望这次检校合作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律实务深度融合,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出更多的法治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座谈会持续到12点30分,面对各种激扬鼓励,贾宇最后郑重表态,“业以才而兴,才以业为用。挂职不是挂名,通过检校合作,推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相互动,推动新时代浙江检察工作转型发展,最终使检校合作成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为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法治人才培养之路提供有益的浙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