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92名办案检察官来自全省24个检察院
2021-03-24 09:17:00  来源:检察日报

“10·26”专案的成功办理,为如何调用办案力量、如何解决调用人员的办案身份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李轩甫

“10·26”专案,即黄鸿发等196人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是海南建省以来涉案人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社会危害最大的涉黑案件。随着黑社会组织者、领导者黄鸿发及其他组织成员被判刑,盘踞昌江30余载的特大涉黑犯罪团伙就此覆灭。海南省检察机关“10·26”专案团队,获评2020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优秀专案团队。近日,记者走进海南省检察院第一分院,听检察官讲述这个优秀团队的办案故事。

核阅证据材料近2万页

“10·26”专案,是由海南省检察院第一分院提起公诉的涉黑案件。自立案侦查以来,海南省检察院在全省24个检察院抽调92名办案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成立专案组,对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提前同步审查,拉开了长达400多天的扫黑除恶战役序幕。

“2019年7月成立专案组之后,省院、一分院两级院相关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专案提前介入、审查起诉等环节的责任分工和人员调配,先后23次向最高检、省纪委监委、省委政法委以及省院党组专报案件办理情况。”海南省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负责人刘德喜向记者介绍,在省院协调指导下,对案件实行项目化精细管理,确保及时高效完成阅卷、提审、合议、汇报等工作。

在审查逮捕期间,专案组核阅证据材料近2万页,批准逮捕215人,不批准逮捕9人,有效保障和推动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于案发时间长,案件客观证据缺失,多数被害人因害怕出现了询问笔录前后不一致等情况,且犯罪嫌疑人多为有犯罪前科人员,供述时避重就轻。在证据审查中我们采用互相指证的办法,围绕犯罪构成要件收集、固定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办案检察官薛鸿肖告诉记者。

进入审查起诉期间,专案组先后提出侦查建议800余条,提出补查补证意见200余条。

审査“10·26”专案过程中,检察官深挖“保护伞”线索115条,均按规定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同时,加强诉讼监督,对经审查发现9宗历史案件的生效判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确有错误或量刑畸轻问题,以省院名义及时向省高院提出抗诉,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了再审,将9宗案件与“10·26”专案并案审理。

在刘德喜看来,“加强庭审演练,围绕庭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辩护人可能提出的辩点,集体研讨,查漏补缺,提高了公诉人出庭指控和应对能力。”为使“10·26”专案顺利起诉,专案组反复斟酌研究、听取多方意见,形成了20多万字的5份起诉书,确保起诉案件事实清楚,罪名定性准确,指控犯罪有力。

最终,法院作出判决,主犯黄鸿发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其他18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死缓至有期徒刑一年。麦某章等7名“保护伞”,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至二年六个月。

办案追赃同步进行

为最大限度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10·26”专案组高度重视打财断血工作。在对黄鸿发涉黑团伙开设赌场、盗挖铁矿、控制叉河水泥厂等犯罪事实追查的同时,专案组针对黑财来源、去向、认定、处置等提出引导侦查意见,引导公安机关收集固定组织聚敛财物的证据,确保了25亿余元黑财得到法院依法处理。

记者了解到,随着黄鸿发特大涉黑案的终审判决,法院对扣押在案的价值25亿余元的涉案财物进行处置,2020年12月10日,对黄鸿发涉黑案财产拍卖,叉河水泥厂以18.28亿余元成交。黄鸿发涉黑财产目前已开拍标的物215个,共成交138个,成交总额21.44亿元。接下来,将继续开拍5个标的物,起拍总价2.53亿元。

解决调用人员身份问题

“‘10·26’专案能成功办理,创新办案机制是关键。”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陈翔说,此案为全国检察机关如何调用办案力量、如何解决调用人员的办案身份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10·26”专案的审查起诉工作主体是海南检察一分院,调用人员来自全省24个检察院,在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背景下,调用人员的办案身份是否适格,能否代表第一分院出庭公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全国也没有先例可循。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在吃透《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精神的基础上,专案组采取的做法是:通过请示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检、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就调用人员出庭公诉身份问题达成共识,最终省院下发《关于调用检察人员办理“黄鸿发家族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决定》,赋予调用人员法律身份。

陈翔介绍,目前,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的海口吴宗隆等重大涉黑案件,均采取调用检察人员组建专班的办案模式。这一创新机制,入选了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并被最高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将其成果吸纳上升为国家司法解释,为全国检察机关今后统一调用检察人员办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编辑:栾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