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墓碑上,‘王道亭’刻成了‘王远亭’,我们多次提出更正,一直无果……”2021年11月初,这条留言信息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检察院的“掌上河检”“公益诉讼随手拍”平台上,引起了该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韦斌的注意。
有多年办案经验的他,敏锐地觉察到不排除有刻错烈士名字的可能。韦斌决心将这件事考证清楚,因为这既是对烈士英灵的告慰,也是回应群众关切,更是河池革命老区深入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现实需要。
随后,韦斌找到了在平台留言的人,他是河池市宜州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我是一个军迷,住在离烈士墓不远的村庄。对烈士墓群的相关历史很关注,近两年,王道亭家属曾经从河南到此祭拜……”老人向韦斌讲述起自己了解到的与墓碑有关的故事。
韦斌和老人来到宜州区九龙岩山脚下烈士墓群实地察看。“烈士墓主人到底是‘王远亭’还是‘王道亭’?由于时间相隔70多年,单靠墓碑碑文确实已无法证实。”韦斌感叹道,“只能联系到烈士远在河南的家属来确认这件事了。”
为尽快找到突破口,韦斌迅速组织两级检察院的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走访询问多位证人,并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宜州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宜州区武装部等部门调查走访了解情况。
由于年代久远,相关档案缺失,信息遗漏,查证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办案组又远赴相关外市档案馆查找,并向解放军南宁军事检察院提出协助查询资料的请求。
与此同时,办案组还利用“掌上河检”信息平台,广泛发动公益诉讼观察员力量,全力查找相关信息线索。
几经辗转,办案组终于联系上王道亭烈士的河南亲属。通过电话、视频反复沟通,办案组终于拿到了王道亭烈士证明书等重要资料。
随后,办案组综合“中华英烈网”等多方查询的结果查明:1950年7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八军一七四师奉命开赴广西宜山地区执行剿匪任务。在剿匪过程中,年仅18岁的河南籍宣传员王道亭壮烈牺牲,被安葬于九龙岩山脚下。因年代久远,旧石碑碑文字迹难以辨认,在重新制作石碑时,“王道亭”被误刻成“王远亭”。
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当地重新制作了“王道亭”墓碑,同时对安葬了45名烈士的九龙岩烈士墓群开展环境整治,对通往烈士墓群的道路进行修整,设置标识指示牌,落实管护人员。
鲜花奠英雄,深情寄哀思。“感谢检察官锲而不舍的努力,为烈士正名,英雄终于可以安息了……”在王道亭烈士墓立碑落成仪式上,通过远程视频连线,远在河南的王道亭烈士家属感动地说。
以此案为契机,为实现公益保护最优化、社会治理效能最大化,河池市检察院和宜州区检察院举办“宜州九龙岩烈士墓群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案”公开听证会,助推相关职能部门对河池老区境内烈士纪念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摸底和整治工作。
专项活动中,共有3691个零散烈士墓、128处纪念设施得到修缮,河池市检察院还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起公益诉讼英烈保护工作机制,以期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督促之诉、协同之诉”优势。
“办好手上的每一个案件,不以大小区分,小案一样可以推动大治理,小案件也可彰显大作为!”每次提及这个案件,韦斌都这样感慨。
这件小案里的一字之改很快就有了意料之外的回响。2023年3月,一位远在辽宁的74岁老人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河池检察公益诉讼保护英烈设施的事迹报道后,辗转联系到河池市检察院,又跨越千里抵达河池宜州,在此找到烈士父亲的墓碑。这一天,老人等了73年。“河池之行圆了我多年的梦,也让我的心里得到了极大慰藉,真心感谢韦斌检察官!感谢地方政府!”老人感动地说。
“公共利益归根结底是人民利益。公益诉讼检察不只是一项检察职能,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韦斌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他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