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农历五月初五,一株艾草成为江南水乡靓丽的风景。无论多么忙碌,乡亲们也要放下手中的农活,摘几株艾草插在门楣上。
五毒孽生、蚊子到处张牙舞爪的季节,艾草挺直腰杆勇敢地走出来,以浓烈的药味,担当起祛病避邪的重任,医治着社会上的歪风。
两千多年前,一股邪气弥漫了美丽的楚国,把一位杰出的诗人逼进了汨罗江。这个教训沉重、深刻,让人刻骨铭心,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民族复兴的路上,只有同心协力、一致对外,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五月初五,穿行在江南的大街小巷,一株株嫩绿的艾草把家家户户的庭院装点得古色古香,弥漫的艾香驱除奸佞的邪气,安慰着屈子的灵魂。
乡亲们用这种朴素的方式怀念着屈子,为儿女们的成长祈福。
粽子
不仅仅是用来吃的,更多时候代表着一种哀思。
青青的箬叶,是屈子长青不衰的精神;雪白的糯米,是屈子洁白如玉的一生;甜甜的红枣,是屈子永远燃烧的丹心;分明的棱角,是屈子刚正不阿的品质……
五月,水乡江南到处弥漫着箬叶和糯米的清香。作为一种食品,粽子已经永远超越了本身的意义,它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特别的祭奠……
一片粽叶,包裹着千年的忧思。水中游走的鱼虾啊,请你不要再去伤害一个饱受沧桑的身体、一个正直高尚的灵魂,我们愿意年年用糯米和红枣包成粽子,投到江中,直到将你们喂饱。
我们包粽,是为了保护一个伟大的灵魂,保护一种风骨。
龙舟
旌旗猎猎,锣鼓声声,在震天的呐喊声中,一只只龙舟从江河里竞相驶了出来,在水面上犁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如箭一样的龙舟穿越时空,从战国一直行驶到现在,它们的任务就是唤醒含冤的屈子,接回含冤的屈子,把丢掉的真理重新找回。
江风猛烈,泪雨纷飞。如铧一样的船头,犁开狂涛恶浪;似刀一样的木桨,斩断洪魔的头颅。龙舟像海鲨在水上鱼贯而行,江河的浪花翻卷成长长的号子。
年年招魂,虽然没有唤回屈子的魂魄,捞起屈子的身体,但我们相信,住在水里的屈子,一直睁着眼睛在吟着《离骚》《天问》和《九章》。他的思想已化成钙片,营养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他的精神正化成一卷深沉的楚辞,澎湃在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上……
这个五月,因为屈子,龙舟成为河流最生动的表情。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政府人大常委会法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