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溆浦过端午较为特别,兴过农历五月十五。《溆浦县志》载:“端午做角黍、饮蒲酒、簪艾叶、插朱符,为竞渡之戏,而俗以初五为小端午,望日为大端午。”缘何如此,我听说过两个版本,一说与屈原有关,一说与马援有缘。前者说,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吟咏:“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罗徂南土……”在汨罗抱石投江。噩耗传至其流放过九年的溆浦,已过十来天。溆浦一带,自此以五月十五为端午节。后者相传,公元48年,武威将军刘尚出征湘西剿五溪蛮,全军覆没,年过六旬的马援主动请缨。举兵日,正值五月初五。马援趁蛮酋过节,饮酒过量毫无防备,一举将敌方击败。10天后,他杀猪宰羊犒劳将士,之后,溆浦、辰溪及泸溪等大湘西一带兴起了过大端午,俗称“五月半”。
我居怀化多年,既过小端午,也过五月半。但小端午过得潦草,五月半过得隆重。在异乡的溆浦人大抵如此。
溆浦人在五月半也兴包粽子。最有特色的,当属因酷似枕头而得名的枕头粽。话说屈原投江的消息传至溆浦,家家户户将煮好的枕头粽用小船运到河中央,边往河里丢,边念念有词:“鱼兵虾将听我言,莫吃屈原大好人,要吃就吃枕头粽……”
平铺洗得干净的几张箬竹叶,将上好的生糯米搁在叶子上,糯米正中间搁上切成长条的五花腊肉,加胡椒粉、五香粉等,用箬竹叶裹紧成圆柱体,再用棕榈叶当绳子,将圆柱体“五花大绑”,再码入大锅。有条件的用山泉水蒸煮,用文火煮一晚,肉与油会渗入糯米中,既好看又好吃的枕头粽就熟了。
因为父亲是邵东人,记忆里,我没见过我祖母与母亲包粽子。当年住溆浦时,每逢五月半,我的大娘(我母亲的大嫂)会帮我家煮好枕头粽和三角粽来,我们只管吃现成的。小时,我还吃过外婆做的枕头粽。后来举家迁居怀化后,大娘也老了,我没机会再吃她的枕头粽,但每年总有溆浦熟人送几只枕头粽过来,给我们一大家子解解馋。近年,溆浦有人发现商机,开起了粽子作坊,还没到小端午,枕头粽就能通过快递传到了大江南北,解了无数在异乡的溆浦人的乡愁。
今年,同学“伍佰万”囤了不少龙潭合田的白丝糯,说是冷水田的。采购很多山里腊肉,早早开始秘制枕头粽。我问,你请哪里的师傅做?他呵呵一笑,伍师傅自己做。他看到我惊讶的样子,不以为然:小时见家人做过,很简单啊!我批评他的枕头粽原料虽好,但没小时吃的香,他说,那我继续去粽子作坊偷师学艺吧。做到后来,已然满满的儿时味道。“伍佰万”姓伍,当年中专毕业分在市里某企业。下岗后开始做生意,先是在鹤洲路步行街做了多年服装生意,积攒了数桶金,得外号“伍佰万”。但这些年服装实体店不好做,他尝试做过农业,几十万元下去打了水漂,如今他开着奥迪车,跑到老家创业,做枕头粽,也算传承了溆浦文化吧。
既然有“五月半”,中秋节就成了溆浦人的“八月半”。一到五月半,家家户户都飘出黄豆炒仔鸭的诱人香味。母亲做的鸭子尤其好吃,奇怪的是,她手把手在旁边监工,我和姐姐做的,硬是不如她的。八月半,溆浦兴吃鹅。溆浦女婿或准女婿,五月半得备鸭两只,八月半拎两只鹅,去丈母娘家拜节。溆浦人大多喜欢选择八月半“上门”,图的是花好月圆。“上门”即订婚,“过礼”时除了礼金,还得备其他的四样或八样,鹅必不可少。女方家则退礼一半。因而,每逢五月半或八月半,土鸭与溆浦鹅的价格节节攀升,商贩子知道再贵你也得掏钱买。只是一到傍晚,鸭或鹅的价格迅速暴跌,那时的节大都拜完了。
当年,有位男生,八月半那天兴冲冲地拎了只大白鹅去女友家拜节。女方父母看不上他,将他拎去的鹅丢了出来,他沮丧地将鹅拎到另一单身同学处,同学笑他,赶紧拎回家孝敬自己父母吧!大家满以为他俩黄了,可大概是铁棒终究会磨成针,他们又成了。
溆浦大江口的“扒龙船”,也说为纪念屈原,是否后世杜撰附会无从考证。但国内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有考证早在春秋前,即为南方吴越一带的图腾祭祀习俗。
每年五月半的“扒龙船”,一直是溆浦人的盛事。我15岁那年,跟着姐姐去大江口看“扒龙船”。
大江坪村河滩上人山人海,正午的日头烤得河滩和小小的我都冒着烟似的。沅江上有几十艘龙船在比赛。40长的龙船,翘起丈八高的船尾,成钢叉状,酷似龙尾。每条龙船上配72位水手,船上还有放铁炮的,吹唢呐的,挥舞破蒲扇、男扮女装搞笑指挥的,裹挟着楚地巫风的神秘与野性……
我17岁学会一首纪念屈原的歌,是黎亚唱的。那年的湖南电视台元旦晚会捧红了刘欢,没捧红黎亚,但陈小奇填词的《湘灵》,我至今能完整地唱下来——“是什么时候的秋风,吹来潇湘古老的梦?是什么时候的琴瑟,还在等待涉江的芙蓉……”白衣的黎亚衣袂飘飘,在我心头晃了30年。
那年屈原文化节,我跟着大部队,重走过一回屈原入溆的路。犁头嘴古码头上的鸬鹚,江口下街,外婆的窨子屋……在我的回望中渐渐清晰。
如梭的岁月里,五月半,外婆在吊脚楼里包的枕头粽,窨子屋旁的碗儿糕,老父亲年年帮我家门口挂的菖蒲与艾叶,《涉江》里的那一句:“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都是怎么也飘不散的楚风古韵啊!
(作者单位:湖南省溆浦县森林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