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在浓密的绿叶中,石榴花像一簇簇燃烧的火焰,将农家的庭院映得十分喜庆。玉兰花似一只只白鸽子,隐身在阔大、肥厚的枝叶间,浓郁的花香飘散得很远,竟让人找不着来处。
熟透的桑葚红得发紫,十分诱人,就连鸟儿也常来啄食。孩子们双手抱紧树干,三两下就蹿了上去,然后稳稳地坐在树杈上,将身边够得着的枝桠尽数揽在怀里,撸下桑葚后急不可耐地塞进嘴里。解馋后使劲地晃动树枝,桑葚像雨点一般落下来,树底下的小伙伴忙着捡起来。孩子们吃过桑葚,嘴唇,手掌,衣服,全留下紫色的痕迹,怎么也洗不掉。回家后,免不了受到家长的责备。
豌豆、蚕豆开始上市,各种风味小吃,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豌豆连壳一起烀,等熟豆子冷了后,拿起一瓣豌豆,用牙齿夹住,捏住一角,轻轻一抽,一粒粒豌豆如玉珠子般滚落口中,吃者轻松自如,不一会儿,面前的豆壳堆得跟小山丘似的。蚕豆的吃法就更多了。蚕豆适宜煮粥,慢慢地熬,等揭开锅盖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满锅的粥变成了藕一样的颜色,既粘稠,又可口。孩子们拾起熟豆子,用针线一一穿起来,挂在胸前像一串串佛珠,玩饿了的时候,随手扯下来吃。
门前的池塘里,一片片嫩绿的莲叶探出水面,有的还打着卷儿,有的已铺展开来,给夏日里带来一股清凉的气息。藕芽儿白嫩,生吃甜丝丝的,也可炒着吃。乡下人采来藕芽,拎到集市上卖,换些日用品。菱角菜也浮出水面,一开始,零零星星的,一段时间过后,满塘都是,开着可爱的小白花。天气闷热,鸟儿却依旧快乐地唱着歌。布谷鸟的叫声十分响亮,一遍又一遍。青蛙也跟着叫起来,夜晚的村庄淹没在一片蛙声中。
进入夏季后,雨水逐渐多了起来。连续的雨天,导致河水不断上涨。人们疏通田缺放水,鱼儿见到活水,纷纷逆流而上,在田缺间戏水,一些鲫鱼蹿进庄稼地里,孩子们用泥土堵住田沟两头,鱼儿则成了瓮中之鳖。半天下来,能捉到好几斤鱼,还有泥鳅、黄鳝。
麦子、油菜进入灌浆期,一天比一天老成。野草疯长着,覆盖住脚下的路。孩子们在野外放鹅、放牛,找着乐子玩。懂事的孩子顺便打一担青草,回家喂猪、喂牛,将牲口养得膘肥体壮。大人们用打来的蒿子沤田,一段时间过后,水田里发黑,散发出一股股臭味。
乡下人隔三岔五上趟街,顺便到铁匠铺拿回定打的锯镰刀。铁匠铺里格外闷热,铁匠师徒俩光着膀子,每人的脖子上搭条毛巾,不停揩着额头上的汗珠。徒弟将风箱拉得呼呼作响,师傅在一旁掌握着火候。一会儿,师傅从炉火里夹出烧红的铁块,按在铁砧上,师徒俩迅速抡起铁锤,你一下,我一下,轮着使劲砸,乒乒乓乓,火星四溅。铁块冷却后,放进炉火里加温。反复数次,铁块被锻打成镰刀、斧头等农具,师傅将打好的农具顺手丢进一旁的水桶里,“滋”的一声,冒起一股青烟。
男人们将场地上的老土翻起来,浇透水后用钩耙推平泥浆,隔上三五天,再用石磙子一遍遍地碾压,平整成打谷物的场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等着收割庄稼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公安局交警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