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谈到孩子的成长或大人的成就,人们都会简单地说,那是基因决定的。许多科学名词到了大众的口中就变成了闹剧。因此,我们真心关心基因,就应该读读美国学者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传》,了解基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是什么使人类和其他动物能一代一代地复制下去?古希腊有许多大胆的猜测,有些严肃而有启发,有些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真心提出这一问题的还是达尔文。真正开始基因研究的是孟德尔。孟德尔当时用的词是“遗传单位”,另一位科学家用过“泛生子”一词,1909年植物学家约翰道尔顿才创造出了沿用至今的基因(gene)一词。
遗传学和基因的研究应该说是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开始,经过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直至沃森和克里克破解了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今天又把基因运用于制药(胰岛素),检测基因性疾病,甚至治病。这门科学从孟德尔算起也就是一百五十多年,但孟德尔之后有几十年的沉默期,真正的发展也就一百年左右。《基因传》把基因科学发展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对每一阶段哪些科学家做出突破性贡献,这些贡献的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与以前的科学成就有什么传承,对以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讲得清清楚楚。作为一部科普著作主要是向人们传播科学知识,这种传播必须有两个特点。
一是科学性准确,不能有任何误解;二是要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讲到老妪都能读懂。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后一点。许多科普书,道理并不错,但读起来让像我们这样的门外汉不知所云。《基因传》这本书则是两者均备。穆克吉是医学专业出身,对这些知识如数家珍,同时让我们读起来不仅明白而且有趣。
如果一本科普著作仅仅是就一个专题而谈,还算不上大历史,但如果放开了,让人们在了解一个专题的同时又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这个历史就放大了。
一个好菜要加不少作料,一本好的科普书也离不开一些与科学无关的趣事。孟德尔几次考不上教师资格;对基因由DNA组成做出重大贡献的埃弗里,由于瑞典权威化学家哈马斯登的反对三次提名而无缘诺奖;对双螺旋结构做出重要贡献的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独特的个性,三十七岁早逝……这些与科学无关的事穿插其中,增加了不少阅读的乐趣。作者也不回避科学家的缺点,科学家也是人,人性的缺点他们也难免。作者给我们的是作为人的科学家,这不仅读来真实有趣,而且也给我们科学之外的启发。
我推荐这本书,不仅在于它的确好,而且在于它的意义。赫拉利在红遍全球的《未来简史》中指出,人类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两门科学,一是人工智能,二是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被称为基因工程。这门科学现在已用于制药、基因检测和基因重组。运用基因科学,我们能挽救人的生命,消除祖上遗传而来的缺陷,这不是使人类未来更美好吗?要了解基因科学的未来,一定要了解它的过去与今天,读《基因传》的意义就在于此。
一本国外的好书,不仅要原著者写得好,还要译得好。我自己也翻译过几本书,深感译书不易。“信达雅”说起来三个字,做起来需要三年,甚至三十年的功力。这本书有相当多的专业内容,我想,译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译者马向涛先生不仅专业知识深厚,而且英文水平、中文水平都相当高,把这些结合起来,再加上认真,就有了这样一个好译本,读起来畅快无比。我们感谢远在美国的作者,也要感谢近在中国的译者。(梁小民)







